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组织教师学习全国思政课教师“周末理论大讲堂”第四讲

发布日期:2019-05-13 审核人: 来源:伟德bevictor中文   点击量:

5月10日下午,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组织思政课专兼职教师在主教楼307教室集体收看“周末理论大讲堂”直播课堂第四讲。北京大学哲学系博雅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丰子义老师主讲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专题。

丰子义教授围绕《德意志意识形态》概况、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及其意义、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点的确立、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阐发和共产主义理论的阐述6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讲解。他指出,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最大保守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是该著作的写作背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和对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观点的批判为该书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地则是该著作的理论价值。他认为,该巨著的发表,划清了与旧哲学的界限,确立新哲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他表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领域,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红线。丰教授还从生产关系、分工、市民社会、意识形态四个方面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进行说明,从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前提,实现交往的普遍发展,变革无产者的生存条件,消灭旧式分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建立真正的共同体5个方面对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条件进行阐述。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为我们今天进一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相互关系、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立场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仍然有着很重要的启示意义。